標題:過好年/金聖不嘆!長年菜、佛跳牆吃出典故
本報訊
「長年菜」、「年糕」、「佛跳牆」等佳餚,都是除夕夜團圓飯必備的菜色,但是你我可能都不清楚年菜的名字可都是有典故的,而且多少與咱們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關喔!不要只光顧著吃,今年來點不一樣的,讓咱們「吃」出點學問來吧!
「長年菜」也稱「芥菜」、「刈菜」,屬於較涼冷的蔬菜,入口帶苦,但吃後卻有甘美的味道,頗有苦盡甘來的味道,因具有久煮不黃的特性,料理上大多與雞、鴨一同烹煮,藉此吸收釋放出來的油脂以增加美味。
早年台灣屬農業社會,人民生活並不富裕,農戶長工會趁二期稻作收割後向地主承租地種植芥菜,收成時正好是年終歲末,也正好是接近返鄉過年與家人團聚的時候,大夥兒勤奮工作一年,積蓄了一點錢,於是買了年貨、肉類,直接加高湯或薑,燜煮出一道最好吃的芥菜作為年夜菜。
本來「長年菜」的長年,指的是長工長年工作的意義,後來由於它也是在農曆過年難得在團圓時一年吃一次的年菜,所以逐漸也被稱作闔家團圓菜、平安菜或吉祥長命百歲菜。
「年糕」的由來相傳源自於春秋戰國的伍子胥,當時吳王夫差為了抵禦外敵,授命伍子胥建造闔閭城,城建完後,伍子胥有感吳王夫差恐會亡國,所以囑咐手下先行以糯米作好許多年糕,並將之埋於城牆之下,並告知若吳國被越王所滅時,百姓可以挖出年糕來充饑。
果然,後來伍子胥遭讒言身亡,吳被越滅,饑民遍野,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話,便挖出城牆下的糯米糕,取出供百姓充饑,後世人們就用糯米糕來紀念伍子胥。
另外,民間也相傳灶爐在蒸年粿時,都會有「年糕神」看護,而年粿發不發,關係著來年一年的運途,所以在蒸年粿時都嚴禁小孩們在灶火旁嬉戲、玩鬧,甚至講出「壞了」、「去了」等不吉利的話,以免「年糕神」發怒,致年糕製作功虧一簣,不但未來一年運勢「發不起來」,又沒口福。
「佛跳牆」則是在清末時由某官銀局的老闆夫人發明的佳餚,後來經由布政司周蓮的家廚鄭春發改良後才成為今天的「佛跳牆」。
話說,清末福州揚橋巷某家官銀局的老闆宴請布政司周蓮,由老闆夫人親手掌廚,以雞、鴨、豬肉等材料用紹興酒罈煨製而成,其醇香味濃,周蓮有加便將此菜介紹給他的家廚鄭春發,要他效法製作,但鄭春發不得其要領,經向官銀局老闆娘請教後,再加入一些山珍海味精心研製,沒想到口味勝過官銀局的老闆娘。
後來,鄭春發辭去家廚並開設「聚春園菜館」,將此菜不斷改進,廣受食客讚譽,某天,幾位文士來「聚春園」用餐,他們都是饕客,要求廚師做點新鮮花樣,,鄭春發就將在官銀局學到的絕活端上桌,啟開罈罐、香味四溢,文士任聞之陶醉,食之又味美異常,皆驚嘆稱絕。
文士們問鄭春發此菜是什麼名字?鄭春發廚師見他們是讀書人,有意讓他們命名,就答此菜還沒有名字,文士們興致一起便為其命名,即興吟詩:「罈起葷香飄四鄰,佛聞棄禪跳牆來」,就這樣把這道菜稱之為「佛跳牆」。
易集網--輕鬆廚房--邀你入座
『年菜』
來源: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05/01/01/91-1734437.htm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