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隨機殺人者的心理分析應詳加研究
劉競明
電影「投名狀」,在古代為加入一組織時,為表忠心之表示的「生死契約」,但卻要殺無辜之人作為「血供」,殺得一人取頭貢獻,便得以「入伙」稱為納「投名狀」;此作法未免太過殘忍。-正如影片中之台辭,言猶在耳:「有人破壞我兄弟情誼者,殺!」沒想到此類似「投名狀」式之行為,卻在真實社會上演,為該隨機殺人者並非要入某組織,而是要「轉嫁」自己之惡運而隨機殺人?
因失業及遭人倒債,將怨恨發諸於社會,此邊緣性人格者或許亦受外界(書籍或漫畫)暗示及影響。「隨機殺人」、「隨機擄人勒贖」已經嚴重的影響到社會治安。當失業率高達某一程度時,心理學上具有內射式人格特質者會自傷或自殺;具外射性人格特質者會傷人或殺人,將個人情緒發洩到外界社會與投射到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人?大家或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?台灣社會病了嗎!其隨機殺人前還有縝密的計劃及事先準備好的「死亡筆記本」,填滿其預謀殺人之「等待名單」?甚至於在殺得一人(屋主)之後,還冷靜的找到被害人身分證,並騎機車回到死者家中「繼續」擬殺害其妻及子?是何種心理特質會讓一個正常人變成如此呢?
這位年僅三十六歲且以前從無前科的失業者,會冷靜的做出震驚社會之重大案件,不得不讓吾人思考「治亂世用重典」,死刑之存廢與罪犯人權等,根據嫌犯的供辭,為其只想殺人洩憤而已!可是他殺的卻是與他毫不熟識的無辜第三者,台北市的治安亮起紅燈,從數日前南京東路鬧區的搶運鈔車案到日前之「隨機殺人」案件,台灣社會的道德倫理與人民的素質及教養,是誰將其搞砸了?政治人物、媒體、藍綠意識型態、令人費解。
國家與各級政府的領導人或社會菁英應該共同來正視這樣的問題,否則未來的台灣社會未來在失業率高漲加上景氣蕭條之際,只會讓這些社會照顧不到的「邊緣人」釀成更嚴重之問題。爾後誰敢出租房屋,誰敢隨便「理會」陌生人;難道社會上基本之相互信賴都已經闕如,社會上的任何人無分貧富、階級、地位與名聲等竟然都可以成為這位冷靜歹徒「獵殺」的對象!這駭人聽聞的事件竟然可以發生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?國內治安單位實應警惕並速謀因應之道。
在此,也期盼台灣社會對某些弱勢族群及因長期失業以致於生活陷入困境,而陷入自我臆測情境的社會邊緣人,應主動關心並關懷及照顧其生活,輔導可以就業者迅速回到工作崗位,就像這位冷面殺手,若以其過去傘兵訓練之背景加上其體格壯碩,若能嚴格培訓與教育之後,應能從事多種行業,然而憾事既已發生,心理諮商專家與精神醫學分析學者,似乎應將其個案詳予探討其原因及誘發事件之因素,從社會政策的觀點著手,由預防醫學之策略切入才能預防類似事件再度發生。
●NOWnews「今日論壇」徵稿區→http://www.nownews.com/write/
●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@nownews.com
(●作者劉競明,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總院婦產部主治醫師,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高階醫管師認證及格,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。本文為NOWnews.com網友提供,版權為作者所有,請勿隨意轉載。※劉競明特區)
來源: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09/03/17/142-2423217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