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Pages - Menu

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戰爭的省思


標題:戰爭的省思

新石

今年8月6日是日本廣島原爆六十五週年,剛好碰上伊拉克戰爭的結束,這兩個歷史上相當重要的日子到底給了世人什麼樣的啟示。

很多人會想到戰爭的恐怖、想到生靈塗炭,用這個角度來思索人類未來的走向,也有人會想到:「真的有必要用非和平、甚至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國家和國家、種族和種族、宗教和宗教之間的歧見和問題嗎?」

二次世界大戰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戰局、全新、改良的坦克大砲、機關鎗等殺人武器、甚至潛水艇都出籠了、甚至到最後還用上了當時最具有毀滅性的原子彈、當時整個世界一片戰火瀰漫、多少妻離子散、多少家破人亡、數千萬甚至上億人的死亡,為的只是少數軍國主義領袖的窮兵黷武,千千萬萬個平民百姓的性命就這樣賠了上去。

在思考戰爭與和平這個議題時,一定要把各個國家的老百姓和政府分開來思考,一般的老百姓都是善良純樸的,不管是英國、法國、美國、中國、日本、德國、義大利及所有參加或未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,因為如果不是用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,很容易就會陷入一種偏見,以為:「以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的侵略,造成各國國家死傷的數目只怕不會比廣島、長崎所死傷的人數來得少,所以日本遭遇這樣的橫禍是罪有應得的!」問題是死的是那些在元凶戰犯?還是無辜的平民老百姓?日軍鐵蹄下的南京大屠殺,數十萬人死的又是誰呢?

我常覺得偏見才是最大的問題,如果不去除這種偏見,國家、種族、宗教之間兵戎相見的情形只怕不會消聲匿跡,希特勒利用種族優越和仇恨思想,屠殺了數百萬的猶太人,日本軍閥利用教育,傳達中國東北這顆的蘋果碩大又甜美,造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動,由少數幾個野心分子的野心和偏見,帶動了整個國家的侵略戰爭,最後身死國滅,所有的苦果都由無辜的老百姓概括承受,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,不然你可以想一想?美英聯合進攻伊拉克、賓拉登發動的911恐怖攻擊、甚至於倫敦地鐵的爆炸案,死傷慘重的,真的是那些發動戰爭或恐怖攻擊的當事人嗎?其實大部分都是遭受池魚之殃、倒楣的平民老百姓。

如果要我歸咎二次大戰的主因,對於德國,我有些話要講,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敗戰,在凡爾賽和約當中要負擔巨額的軍費賠償,造成德國社會動盪、經濟凋敝,希特勒的納粹黨會有機會興起嗎,動亂的時代,讓希特勒有了撕毀凡爾賽和約、帶領德國向外侵略的時機。

而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,國力大增,又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,甲午戰爭當中又打敗了滿清政府這隻紙紮老虎,本來是和滿清同是肉腳一國的,這下就這麼抖了起來,當時世界各國忙著在中國這塊大餅上劃分勢力範圍,也沒閒暇管這隻東亞小老虎的虎視耽耽,當時的美國賣各國武器,大發戰爭財,賺得不亦樂乎!這隻小老虎也是客戶之一,所以也就沒有想太多,想不到珍珠港事變發生,被這隻東亞小老虎狠狠地咬了一口,其實也不能怪誰!

前因種後果,到最後還是要清算清楚,只不過那些為首的不是一走了之,就是一死了之,可憐的老百姓就這麼把性命給賠了上去,這其實才是一次、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大的悲哀,不知為何而戰?為誰而戰?如果當這些軍隊或是老百姓發現,其實他們只是實現軍國主義頭目野心的一隻棋子的話,他們的心裡做何感想?

中外歷史當中很大的一個部分就是戰爭史,在戰爭當中人性充分被泯沒,變成一個冷酷絕情的殺人機器,這些人絕大部分、在平時的時候都是善良純樸的老百姓,是什麼讓他們變得這麼恐怖?如果要我來說的話,是盲從和偏見,是一種漢賊不兩立,不是你死,就是我亡的意識形態。

我不知道當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,提出他那舉世聞名的質能互換—E=MC平方時,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原子彈的發明時,有沒有想過,有多少人會因這種武器的發生,直接或間接喪失了寶貴的生命。

為了對抗納粹德國的原子彈發明的速度,愛因斯坦向羅斯福總統進言的、秘密快速超越德國的曼哈頓計畫開始進行,後來德國戰敗,兩顆原子彈便這麼投向依舊頑強抵抗的日本本土—廣島、長崎兩地,然後整個世界開始進入一個充滿原子彈、核子彈恐懼毀滅世界的時代。

在這廣島原爆六十五週年紀念的今天,不僅美國和日本要記取教訓,全人類都要記取教訓,人類不是為了毀滅彼此、毀滅這個世界而生存在這個世上的,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紛爭是下下之策,而凡是挑起戰爭的最後都沒什麼好下場,化除偏見、和平共存,這個世界才有希望,否則這個世界就會像鐵達尼號一樣,無可避免地,朝著海上的冰山撞去,願上帝祝福這個世界,真心期望世界能夠永久和平!並讓戰爭的悲劇不再發生!阿門!

●NOWnews「今日論壇」徵稿區→http://www.nownews.com/write/

●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@nownews.com

(●作者新石,宜縣員山,國小教師,閒暇遨遊古今,以撰寫武俠自娛。本文為NOWnews.com網友來稿,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,版權為作者所有,請勿隨意轉載。※新石特區)


來源: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10/09/12/142-2645586.ht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